诗词解读+自然学堂,这是最适合春天听的线上课程
2020-02-17

转眼就来到了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至,万物生。从此草木萌动,大地回春。然而这个春天并不寻常,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的次数,宅在家中。

 

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诗词来感受春天,体会自然。在诗词中,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嫩柳,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温暖春景,还有“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

 

为解读古诗词中的自然密码,2月1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喜马拉雅再度联手,共同制作公益环保课堂第二季《听!古诗中的大自然》。李佳琦、昆凌、于朦胧、张新成等30多位艺人和超级主播钱儿爸一起,通过对古诗的吟咏,向听众尤其是青少年听众展现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的美。

 

第一期我们以早春为题,邀请陈哲远、张雨剑、谭松韵、ODD陈思键、邢昭林、于朦胧给大家带来盎然春意。

 

节目精选人教版诗词必备名篇,喜马拉雅超级主播钱儿爸从博物学的角度,用诗词做引线,带领大家领略自然和诗词之美,是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知识拓展内容。

 

为什么WWF和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结合诗词与自然的公益环保课堂?

 

卢思骋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兼总干事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王维笔下的自然,空灵而沉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杨万里眼中的自然,生动又灵巧。在诗词中,自然是永恒的主题,冬去春来,风花雪月,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近年来,随着中国古诗词再度回归大众文化,更多的人通过诗词贴近生机自然,感受四季变化,体会生命节律。

 

诗词中的自然,不只有美景,还有天地人的合一,寄情于景,触景生情,诗词见证着人与自然长长久久的联结和共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WWF提出的“自然与人和谐的新共识,其核心理念与东方传统的保护思维不谋而合。

 

2020年,是人类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之年,这一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举办,也是WWF在中国开展工作的第40年。我们希望通过解读古诗中的自然密码,让更多人领略自然之美,并由此生发出爱护自然的责任意识,从此与自然共生。

 

《听!古诗中的大自然》共1集先导片加48集正片,制作团队精心挑选了《梅花》《江雪》《江南好》等多首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古诗,通过作者团队撰写专业内容、艺人朗诵、专业播音员解析,唤起大众对大自然和动植物的关怀与保护。

 

节目将以艺人个人小专辑的形式售卖,收益全部以艺人名义捐赠给WWF战略合作伙伴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用以推动自然保护项目。

 

既能学习知识,还能保护自然。节目的先导片我们还邀请到李佳琦作为惊喜嘉宾朗读了辛弃疾的名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不是应该义无反馈地买它!买它!买它!

守护野生大熊猫
上线时间:
守护熊猫家园,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熊猫和谐共生。
点亮东北虎回家之路
上线时间:
东北虎是全球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修复与改造东北虎及其猎物的家园,增加野生东北虎食物资源。
共同守护濒危物种
上线时间:
留住濒危物种,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用教育守护濒危物种
上线时间:
为了更有效地守护它们,除了协助在地专业团队开展对濒危物种的巡护监测和救助等工作之外,我们正通过多元的教育的方式,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濒危物种的了解与关注,将保护理念和行为渗透公众日常生活,形成真实力量。
WWF北京代表处CEO卢伦燕在可持续消费高峰论坛上发言